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医院院长助理马洪明
《祖国》/杨晨张帅
中医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曾经伴随中华民族走过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护佑中国人民的健康、生存、发展,中医药的伟大贡献不可磨灭。新的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战斗在医疗一线中医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大医精诚服务于广大病患,在中医药战线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好故事。日前,本刊有幸邀请知名中医专家、北京医院东区原医疗副院长、医院院长助理马洪明做客《祖国》杂志社,请他就相关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马洪明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中医药专家,请谈谈学习习总书记相关讲话精神的理解认识。
马洪明:我作为一名中医人,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工作的指示,备受鼓舞,从指示中体会到*和*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作用高度认可;指示还为中医药的发展思路及目标指明了方向,即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后我们中医人就知道未来的工作该从哪里入手去做?该如何去做?该从那个方向去做?
记者:您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并在多个学术研究领域担任领导职务,请介绍一下,多年来您在治疗脑病以及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
马洪明:今年我学习中医31年了,参加工作26年,一直没有离开过临床一线,参加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从中医学的角度对中风病、眩晕病、癫痫、失眠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验之有效的“中医药实时辨证干预中风病、癫痫等疾病的临证经验”;诊疗过程中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治疗方法的选择不分中医西医,以对患者有益为使用原则;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中医药治疗眩晕症的诊疗方案”;牵头编写了《北京市眩晕疾病基层用药合理使用指导规范》;在北京市通州区成立了眩晕专病医联体,在通州区马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成立名医工作室,开展中医师承工作,医院提升眩晕病诊治能力及中医药服务能力,让患者在家门医院的诊疗服务,形成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记者:当前我国脑病病患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中医药对于治疗脑病,有何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与西医相比,中医药对于治疗脑病方面的主要优势有哪些?对于人体的副作、治疗效果周期、治疗费用等患者特别关心的问题上,中医与西医相比又有何不同?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更好为广大病患服务?
马洪明:脑血管疾病,尤其常见的脑出血、脑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我国也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均有了很大进步,中西医专家也达成了很多共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模式已得到大多数医生、患者的认可和接受,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的治疗优势在医学界已得到公认,另外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急性期、预防复发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