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伊始,我国抗疫工作进入到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阶段,西城区成立了疫苗接种救治工作组,医院脑病科安磊主任和俞芃主任作为西城区专家组成员,和主治医师杨玲、王涵从1月2日就开始值守在接种点。
新冠疫苗对于大家都是陌生的,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大家都没有底,我们一边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在接种过程中严密观察人群反应,发生情况迅速处理、上报,也逐渐积累经验。
随着北京市疫苗接种任务量的不断增加,疫苗接种点不断扩充,疫苗救治组的队伍也不断扩大,脑病科的张明苓、杜子亮、尹娜、关丽萍、王晶均先后加入其中;王丽晔大夫参与了疫苗登记工作,每天说话直到口干舌燥,就是为了能让无禁忌症的群众应接尽接;多名护士参与疫苗接种和救治工作,特别是疫苗救治组成立之初,护士张志峻在救治点筹备工作中协助护士长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医生们几乎都是身兼数职:安磊主任是院感科主任,在完成繁忙的院感工作之余,不辞辛苦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工作;医院院内的核酸检测组的管理工作,也是疫苗救治专家组的成员,同时负责疫苗救治工作人员协调工作;而王涵、杨玲、杜子亮、关丽萍都是核酸检测组的二线,大家分别利用休息时间参与工作,无论加多少班、每天工作时间多长,都积极面对;尹娜、王丽晔、王晶在完成繁忙的进修工作后,没有一天休息,迅速调整状态,参与到疫苗接种的工作中来。
医院负责的接种点较多;而救治工作需要从第一人接种开始、到最后一人观察满30分钟离开,可以说是整个接种工作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岗位,工作时长通常在9个小时以上,任务最重的时候工作时长曾超过12个小时;每名医师都处于“游击战”的状态,每天辗转于各个接种点之间,有些接种点是临时建筑、有些更是移动接种车,大家需要克服寒冷、大风天气、条件简陋、如厕不便等各种困难,时刻观察接种群众,按时上报数据,在4个月的工作中出色地完成接种工作。脑病科的护士们更是奔波于西城区14个接种点,为保障疫苗顺利接种增加了力量。
这一年的工作中,每天都发生着感人的故事,每位医生都发挥着光和热。
特别是脑病科年轻的主治医师杜子亮,他平素工作认真踏实、任劳任怨。进修结束后,先后在核酸检测组和疫苗保障团队坚守。因疫苗保障组工作人员紧张,他曾连续数周几乎无休,每日工作超过8小时,没有丝毫怨言。有科室同事替他班时,他总是说“没事,大家休息一天都不容易,我能坚持”。
他也是一名年轻的父亲,孩子尚不满两岁,正是需要家人看护的时候,因孩子年幼,老家的母亲过来帮忙照顾,留守的父亲不幸遭遇车祸下肢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理所当然,作为儿子——在父亲手术时陪护照顾义不容辞,作为父亲——在幼子需要看顾时他理应陪伴,但彼时正值疫苗接种的高峰期,人手紧缺,他无奈让母亲回去照顾受伤的父亲,同时让妻子请假照顾幼子,他始终坚守岗位,希望待术后父亲病情稳定后接来身边,以尽人子之责。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把背影留给了家人。
回望,疫情像一声冲锋号,把我们召集在一起;疫情像一股巨浪,把我们推上一个又一个浪尖。脑病科医护携手,为了同一个目标,攻坚克难。医院一线救治到核酸检测,从隔离点管理到转运组工作,再到新冠疫苗接种,脑病科的同志们活跃在抗击疫情的各个战场上,发挥着光和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