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1、
新生儿(从出生到满28天)。足月儿(~天、满37周至不满42周)。体重在~克之间者为正常体重儿。
出生体重小的新生儿易发生低体温,出生体重大者则易发生产伤;早产儿易患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感染、低血糖、低血钙、坏死性肠炎、脑室内出血;足月儿及过期产儿易发生胎粪吸入;小于胎龄儿除先天性畸形和慢性宫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外,窒息、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也不低。
一、正常新生儿的特殊表现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在妇产科中有详述。讲座(三)有概述。(六、七、八)参考。讲座(三)中提到几种正常新生儿特殊表现:1、马牙。2、乳腺肿大。3、假月经。4、螳螂子。5、生理性*疸。6、皮肤红疹(*性红斑)。7、粟粒疹和汗疱疹(白痱)。8、青记:9、暂时性紫绀:10、眼结膜出血及皮肤瘀斑:11、形态变异:12、新生儿脱水热:(这些情况有的不需要处理,有的可适当处理。从中医理论角度看,我们可以在现有的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基础上再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辩证求因,采取适当的,安全的措施,辅助机体恢复。
学员反馈案例1)年学员王(男)35岁,二胎女儿出现生理性*疸,按理应该在半个月内自然消退,但已经过月仍在住院护理中,在来电话咨询过程中,我一方面安慰他不要慌,既医院在处理中,生理性*疸应该没有大问题,可能因为产妇高龄,夫妻均属痰湿体质......一面指导他每天轻做两次小儿推拿辅助,很快小儿开始显著恢复中。
二、新生儿*疸
以新生儿皮肤、黏膜、巩膜发*为特征的病症。与胎禀因素有关。包括生理性*疸和病理性*疸。
1、生理性*疸特点:多在生后2-3天出现,3-5天(4-6)达高峰。足月儿一般7(10)-14天消退;早产儿3-5日出现,5-7日达高峰,可超过3-4周消退。其间除了轻微食欲不振,无其它临床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
2、产生原因:生理性*疸是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多,肝功能不成熟,以及肠肝循环增加等因素易形成生理性*疸。可能与胎禀因素有关。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1)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循环中的红细胞数量多,红细胞破坏多,胆红素产生的较多。2)肝细胞浆内Y蛋白含量一般在生后5-10天才达到正常水平,对胆红素摄取能力不足。3)肝细胞内形成结合胆红素的酶系统不成熟(生后一周左右才正常),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的过程受限。4)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的排泄有暂时性缺陷,胆红素产生过多时可致暂时性肝内淤积。5)新生儿肠道无菌,无尿胆原形成,小肠内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结合胆红素脱去葡萄糖醛酸,重新形成未结合胆红素,重新由肠道吸收。
胆红素来源:80%-85%来自衰老的红细胞崩解,15%左右来自由在造血过程中尚未成熟的红细胞在骨髓中被破坏而形成,少量来自含血红素蛋白的破坏分解。
3、作业:对有生理性*疸的新生儿辩证分析,如何保健调理?小儿推拿?
三、病理性*疸(胎*)(胎疸)
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疸,三周后仍不消退,甚至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或过晚(一周或数周)出现。有不同程度伴随症状。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的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可损害肝肾功能,影响神经系统。(肝酶功能低下,肝细胞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
1、积极查找病因:1)溶血性疾病(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2)新生儿肝炎综合征。3)感染性疾病。4)其他因素(开奶晚、甲状腺功能低下、巨结肠及胎粪性肠梗阻均使肠肝循环增加;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使结合胆红素在肠道内氧化受到抑制,水解成未结合形式,由肠道再吸收;头颅血肿等使胆红素产生增多;低体重、低体温、低氧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影响肝内酶的活性;各种围产期缺氧及酸中*的因素均可使生理性*疸加重。
2、实验室检查:1)血清胆红素测定、2)溶血性*疸(周围血中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和比容、网织红细胞计数、改良Coomb’s试验、G-6-PD活性)。3)感染性*疸(白细胞、血大小便培养及分泌物查细菌、急相蛋白和降钙素原、胸X、大小便常规)(怀疑病*:肝功、TORCH检查)。4)阻塞性*疸(大便颜色、尿二胆、肝胆B超)。5)代谢性*疸(除外其他原因停止哺乳观察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值)(母乳和新生儿粪便中B-GD活性)。
3、西医治疗:生理性*疸一般不需要治疗,若较重可静脉补充适量葡萄糖、光照等。病理性*疸应针对病因治疗:1)药物治疗(酶诱导剂、白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2)光疗。3)换血疗法。4)胆道闭锁手术。5)其它(如纠正酸中*和补充葡萄糖、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
4、预防与调护: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不滥用药物,忌辛热之品。2)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疸儿者产前应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可由孕母服药辩证预防。3)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防损伤,防感染。4)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变化,及时了解*疸出现和消退时间。5)注意新生儿保暖,早开奶促使胎粪早排,缺氧者常规给氧。6)密切观察胎*患儿全身症候,及早发现变证并治疗。
四、中医辨证治疗:
1、常用(其它)疗法:1)常用中成药:清肝利胆口服液、茵栀*口服液(湿热郁蒸证)2)药浴疗法:3)灌肠疗法:4)推拿疗法:生理性*疸可辩证采用小儿推拿方法可提高免疫力,有助退*;病理性*疸辩证辅助小儿推拿健脾利湿退*有利;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每日推拿一次(滚法于患肢上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搓热,相应脊柱部位搓滚5-10分钟。5)针灸疗法:胆红素脑病后遗症配合针刺,每日一次补法为主,行针后不留针,三个月一个疗程。针对不同症状合理配穴(智力低下、语言障碍、上肢瘫痪、下肢瘫痪、肘关节拘急、手指关节屈伸不利)
2、辨证论治:若*疸虽轻,而诊断未能肯定者可用单味茵陈蒿煎服。
新生儿*疸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胎禀湿蕴。病机: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也可致胆汁外溢。此外有先天缺陷胆道不通,胆液不能疏泄,横溢肌肤。病位:在肝胆脾胃。基本治则:利湿退*。
辨证要点:先分清生理性、病理性。对病理性*疸辩其阴阳。阳*--起病急、病程短,色泽鲜明,苔*腻。阴*--起病缓,日久不退,色泽晦暗,舌淡苔白。若病程经久逐渐加重,色泽晦暗渐转墨绿,肝脾肿大质硬为瘀积发*。同时需谨防变证。
1)湿热郁蒸证:
病因病机:孕母内蕴湿热之*遗于胎儿郁阻其脾胃,熏蒸于肝胆,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热*炽盛者*疸可迅速加深而已转为变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鲜明如橘,小便深*,哭闹不安,呕吐腹胀不乳,大便秘结,或有发热,舌红苔*腻,指纹紫滞。
辩证:病初多见此证,为阳*证。起病急。热重于湿者常伴发热哭闹,舌红苔*;湿重于热者多无发热而有纳呆苔腻。重症易发生胎*动风和胎*虚脱变证
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退*。茵陈蒿汤加味。
方中重用茵陈蒿;大便通利者减少大*;*疸明显者加虎杖、龙胆;水肿者加猪苓、茯苓、滑石;呕吐者加加姜半夏、竹茹;腹胀者加厚朴、枳实;面目晦暗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泄泻者加茯苓、苍术。
2)寒湿阻滞证:
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寒湿阻滞
证候:发*晦暗,日久难退,倦怠,不欲吮乳,啼哭,四肢欠温,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短少,唇舌偏淡,苔白腻,指纹淡。
辩证:多由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胎儿禀赋不足而致,也可因湿热熏蒸日久不愈转化而来。起病缓、病程长,预后较差,
治法方药:温中化湿退*。茵陈理中汤加减。
肢冷寒盛加桂枝、附片;腹胀呕吐加陈皮、半夏、生姜;食少纳呆加焦神曲、炒麦芽、砂仁;大便稀溏加苍术、山药、煨益智仁;面目晦暗,舌质紫暗加川芎、丹参;水肿尿少者加茯苓、猪苓;肝脾肿大者加三棱、莪术。
3)气滞血瘀证:
病因病机:禀赋异常,脉络阻滞;或湿热寒湿蕴结日久,肝经气血瘀阻,气机不畅,可致气滞血瘀肝胆疏泄失常。
证候:发*晦滞如烟熏,日益加重,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右胁下痞块质硬,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黯,或衄血,舌红可见瘀点或瘀斑,苔*腻,指纹紫。
辩证:病程长,渐重,除了色*晦暗无华外,还具有形瘀积病理变化。
治法方药:理气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和茵陈五苓散加减。
热重者可加地*、牡丹皮;寒盛者可加干姜;腹胀加木香、香橼皮。
4)变证---胎*动风:
证候:迅速加重,嗜睡、尖叫、昏迷,两目凝视,口角抽动或全身抽搐,舌红苔*腻,指纹青紫。
辩证:往往在阳*基础上发生,危重,急骤,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此证。以面目深*伴神昏抽搐为特征。本证相当于西医胆红素脑病。
治法方药:平肝熄风,清热退*。羚角钩藤汤加减。(需配合西医的抢救治疗)
便血加地榆、槐花;肌衄加茜草、藕节;
5)变证---胎*虚脱证:
证候:迅速加重、面色苍*,伴四肢厥冷、浮肿、气促、胸腹不温、神昏、舌淡苔白、脉微欲绝、指纹淡紫。
辩证:*疸危证。阳气虚衰欲脱(需配合西医抢救)
治法方药: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四肢厥冷加桂枝、细辛;面色苍白加炙*芪、当归;
五、作业:按上述辩证,以手法代药方,写出各证小儿推拿辅助治疗配穴方案---
点分享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