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针”治疗室门口,众多家长等待叫号。(南方周末记者马肃平/图)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起初,“封针”疗法创制人万国兰并没有将疗法直接用于病人,而是自费购买了鸽子和鸡,给它们“打针”观察疗效,“没什么副作用,反倒更加活跃了”。此后,万国兰又在自己的穴位上试验,最后才用到了孩子身上。南方周末记者希望与万国兰见面,但院方以身体不佳为由,婉拒了采访。国内医学界对这一“创举”似乎并不感冒。“儿童康复界、小儿神经界95%以上的专家意见一致,当然不是肯定,医院自创的。”一位参与《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的专家隐晦地表达了对该疗法的否定。为何在国内众多专家的反对之下,一项至今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疗法还能畅行近三十年?“因为需求。”前述专家总结。文
南方周末记者马肃平
南方周末实习生阮美婷
责任编辑
曹海东
“这种方法不可否认确实有些问题,痛苦。”甫一落座,医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开门见山。
一周前,一种被俗称为“封针”的疗法,将河医院置于风口浪尖。不同于针灸,这是一种带有剧烈痛感的疗法——家长摁住脑瘫患儿,医生手持装满药水的注射器,在婴儿头部、四肢等特定穴位扎入拔出,3-5秒注射一针,一次需要被扎几针至几十针不等。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