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斌教授
专家简介
中国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神经外科主任
学术任职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第三任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等
专业特长
对恶性胶质瘤/转移瘤的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预测抗血管靶向药物疗效,耐药复发及基因治疗研究、临床药物试验有较深造诣;在胶质母细胞瘤影像组学与分子病理学表征关联性研究及微创神经外科领域有经验和心得
● ● ●作为中国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中国胶质瘤协助组第三任组长及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年大学毕业后,马文斌教医院从事在脑胶质瘤临床、研究以及微创神经外科工作。近年来,他致力于推动脑胶质瘤等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诊疗规范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建设及缓和医疗公益新模式发展,并且在脑转移瘤的诊断、规范化治疗临床和研究方面做了诸多工作。近日,本刊对马文斌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脑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生长快、病程短、术后易复发且高致残,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治疗中最棘手的难治性肿瘤之一。胶质瘤的治疗难点有哪些?
马文斌教授:相比肺癌、乳腺癌等高发癌症,胶质瘤的发病率并不高。整体而言,东亚人群胶质瘤发病率约为1/10万人/年,北美人群约为3/10万人/年。由于脑胶质瘤受异质性、血脑屏障、肿瘤微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尽管目前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
以脑胶质瘤中恶性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BM)为代表,其治疗难度大,研究进展缓慢,近15年出现的新治疗手段有限。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化疗药物替莫唑胺上市;年,FDA批准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用于复发GBM患者;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肿瘤治疗电场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新诊断GBM;年年初,推荐瑞戈非尼治疗复发GBM,而在其他实体肿瘤所显示出疗效的免疫治疗至今未能在GBM患者中获得成功。
01
手术治疗方面:①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为侵润性,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并无特别显著的界限,且术中识别肿瘤难度大,尽管目前有术中磁共振成像、术中导航等技术识别肿瘤影像学边界,但对于肿瘤的生物学边界仍不能清晰识别,因此手术很难完全切除弥漫性生长的脑胶质瘤。②最大程度的保留重要神经系统功能是手术的基础,如何做到在保留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是手术的难点,对于累及到功能区的脑胶质瘤,全切除率更低;患者一旦致残,不仅影响康复,同时推迟放化疗的开始时间,致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减少。
02
放疗是脑胶质瘤治疗中重要且有效的方法,由于肿瘤侵袭生长的特性,难以避免造成正常脑组织出现放射性损伤,加之对放射性脑病及放射性坏死的担忧,放疗应用受到了许多限制。
03
药物治疗同样面临诸多挑战。虽然,替莫唑胺的疗效已经获得了公认,但是仍会出现耐药问题。年以后,尚没有其他公认对于GBM有效的化学药物问世;因血脑屏障的特殊性及神经*性的存在,常见的化疗药物无法用于恶性脑肿瘤。因此,脑胶质瘤化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