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扫描(颈动脉彩超)已成为十分常见的检查。
这天一位中年人火急火燎的来找医生,原因是体检时发现右侧颈内动脉有“低回声斑块”,大小1.5mm×13.1mm。
患者:我是不是要得脑血栓了?
主任:您的颈内动脉壁上发现了“斑块”,用专业术语说,是患了“动脉粥样硬化症”。这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病因。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症?
所有“卒中”(中风)的病因不外乎分为三类:“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壁异常”和“血液成分异常”。
1.血流动力学异常
指突发的全脑供血减少,如“缺血缺氧性脑病”。
2.血液成分异常
如“高凝状态”等,见于口服避孕药的女性、肿瘤患者或血液病患者。
3.血管壁异常
与上述两种病因相比,在临床更为常见。如“小动脉玻璃样变”、“大动脉粥样硬化”等。而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尤为常见。
可以说,“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脑梗塞)非常需要引起重视的病因。这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非常常见,而且它均发生在大动脉内,所导致的多是重型卒中,致死致残率很高。
影像学如何测量斑块?
脑动脉通常被分成“颅外段”和“颅内段”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椎基底动脉)两个系统。
对于颅外段动脉血管,超声波不仅可以准确的测量斑块大小,还可以测量斑块的稳定性、动脉有无狭窄以及狭窄比例,是非常好的检查方法。
由于超声波穿过颅骨后大多数信号会衰减,因此对于颅内段动脉,比较好的检查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不管颅内还是颅外段,任何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都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病因。
如何解读影像学报告?
当拿到一份“颈部动脉超声报告”,该如何解读?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