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率转复除颤器植入术
近日,25岁的男子小李(化名)因“通宵加班后心脏骤停”送院治疗。
12月20日,医院集团心血管内科主任裴晓阳、医师林文海与中医院副院长陈样新教授成功为这位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的患者植入了深圳市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手术的医院集团心血管内科在心脏性猝死救治技术再上新台阶。
▲手术成功完成给心脏上了道“保险”
据了解,小李11月28日通宵加班后,出现心脏骤停,骑自行车时倒地摔伤。附近社区医生予胸外心脏按压并AED除颤2次,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随后送院治疗。临床诊断为:心律失常J波综合征,室颤、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评估患者为猝死高危患者。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裴晓阳选择为患者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术前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三个向量中两个通过测试,完全符合植入前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术后影像手术中,裴晓阳为患者选用了可进行1.5T核磁全身扫描的A除颤器和除颤导线这一全新组合,该组合也是兼容MRI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国内首批植入。“就相当于给心脏上了道‘保险’,一旦发生危险就能救命。”据裴晓阳介绍,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这项技术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它能够提供与传统心律转复除颤器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但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S-ICD适合不需要起搏、无CRT适应证的患者植入。”裴晓阳说,这一新技术适合年轻、不需要起搏以及高感染风险的患者,例如早先发生过装置感染、终末期肾脏疾病、糖尿病,或者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的病人,为无法植入经血管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更好的治疗选择。裴晓阳
医院集团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留德学者。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心血管健康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起博电生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病器械辅助治疗医师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付与治疗分会委员;获年度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
来源:深圳+
编辑整理:罗医宣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您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我们
今日头条号:医院
南方号:医院医院
健康界账号:深圳医院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