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脑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院集团心血管内科成功植入深圳
TUhjnbcbe - 2021/2/4 14:43:00

年12月20日,医院集团心血管内科由裴晓阳主任、林文海医师与中医院副院长陈样新教授一起,成功为一位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的患者植入深圳市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此次手术,裴晓阳主任为患者选用了可进行1.5T核磁全身扫描的A除颤器和除颤导线这一全新组合,该组合也是兼容MRI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国内首批植入。

本次接受手术的是一位25岁的男性患者。病史介绍:11月28日因“通宵加班后,心脏骤停”,在骑自行车时倒地摔伤。附近社区医生予胸外心脏按压并AED除颤2次后,入院治疗。临床诊断:

1.心律失常J波综合征;

2.室颤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术后;

3.缺血缺氧性脑病。

评估患者为猝死高危患者。

病例特点:

(1)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2)无心动过缓,非除颤后起搏依赖,无需左室起搏;(3)年轻,应考虑避免经静脉ICD除颤导线长期植入体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选择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术前应用自动筛查工具(AST)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三个向量中两个通过测试,完全符合植入前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

体表心电图筛查结果报告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常规消*、铺巾,取左腋中线平等第5-6肋为预定点,切开一约5cm切口,电刀逐层分离至皮下,分离囊袋至背阔肌与前锯肌之间。再次于胸骨柄右缘1cm为预定点,切开一长约3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预埋两根缝合线用导引针,于切口间建立隧道,后引导除颤电极于皮下,固定除颤电极。再次于胸骨柄上缘(距下切口14cm处)为预定点,切开一长约2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用导引针导引除颤电极于深筋膜层至上切口位置,固定电极头端,连接脉冲发生器(S-ICDA),固定脉冲发生器于深筋膜层,排除空气后关闭深筋膜层。进行DFT测试,采用50HZ,MA交流电方式进行诱颤,SICD正确识别,经首次65J除颤成功,除颤阻抗57欧姆。缝合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手术圆满成功,耗时约1小时。术中DFT测试术后影像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

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S-ICD能够提供与经静脉ICD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综合以上,S-ICD适合不需要起搏、无CRT适应证的患者植入。特别是为静脉通路有障碍,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如发生过囊袋感染或者容易发生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尿*症、终末期肾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较年轻的一级预防患者;肢活动较多,容易造成经静脉除颤导线磨损引起误放电的患者,提供了更加优异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选择。

专家简介

裴晓阳

医院集团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留德学者。

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心血管健康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起博电生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病器械辅助治疗医师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付与治疗分会委员;获年度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

获取更多资讯,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集团心血管内科成功植入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