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科前准备及经验
相比于其他内科,神经内科的知识体系相对而言更加独立,也难以通过其他专科的知识来“触类旁通”。中医脑病科发展较晚,是在王永炎教授的带领下,医院率先建立临床科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中医脑病诊疗体系和学科团队,医院发展起来。医院,特医院的神经内科而言,中医院的脑病科仍然存在病种单一、检验检查项目不全面、治疗手段较少、缺乏神经外科和神经病理科等相关团队支持等等不足。因此,在临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在掌握中医药治疗脑病科疾病技术的同时,学习现代医学的先进知识。
神经科是一个“结构决定功能”的学科,神经解剖学是神经科的必修课。可以说,学好神经解剖才能学好神经病学,学好神经解剖也就等于掌握了大半本神经病学。对于有志于扎根这一领域的同学,神经解剖是绕不过去的一关,也是转科之前应当预习的课程。
2.推荐参考书籍
西医方面,神经病学的教材包括八年制、绿色书皮的《神经病学》和五年制、蓝色书皮的《神经病学》,内容均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了神经内科主要解剖知识、查体和辅助检查要点以及临床疾病的诊治细节。绿皮版教材更偏重于前沿知识,书中有一些科研导向的、对临床指导意义有限的内容,值得参考;蓝皮版教材更偏重于临床和基础,同时删去了部分非常见病的介绍,是不错的入门书籍。此外,《ClinicalNeurology》(国内有哈医大二院王维治教授主译的《临床神经病学》)和《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是临床导向的、兼顾解剖与临床表现的书籍,是很好的参考书。中医方面,王永炎教授主编的《中医脑病学》是很好的选择,现在可能不好买到了,可以通过电子版进行学习。
神经解剖学方面,八年制、绿色书皮的《系统解剖学》中的神经解剖学部分内容较为系统而全面,此外上文推荐的《临床神经病学》译本和《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可以作为参考。如有条件,可以购买《奈特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和奈特的神经系统书籍进行辅助学习,能够很好的帮助理解和重构神经系统的解剖形态。
3.常见病
中医院脑病科的常见病包括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等,其中以脑血管病为主。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通常起病较急,初起症状即重;缺血性脑血管病则可隐匿起病,或是晨起时方才察觉,症状逐渐加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接诊医生应当立刻判断是否具备溶栓或是取栓条件,及时处理以最大可能地保护脑组织。对于病情较为平缓、需要住院长期治疗的患者,则应遵循指南,规范用药治疗,做好健康宣教,定期复查评价病情变化,做好二级预防。
4.临床技能及操作
脑病科临床技能主要包括查体方面的颅神经查体、肌力和肌张力检查、病理和生理反射、共济和步态检查等等。客观量表评价也是临床医生的实用工具,能够很好的反映和记录患者各方面病情变化,如运动方面的Fugel-Meyer、Brunnstrom量表,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量表,智能方面的MMSE、MoCA量表等等。神经科的招牌操作是腰椎穿刺术,医院往往实操机会较少。此外,熟练阅读辅助检查结果也是必备技能,包括颅脑的CT、MRI、PET,以及反映血管功能的TCD、MRA,反映脑电变化的EEG等等,也应具备读图而非阅读报告的能力。
神经科的技能及操作难以言传,仅凭文字和视频也无法准确描述,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动手实践来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规范的操作,这里不做过多的赘述。
5.转科注意事项
脑病科患者因为特殊的患病部位,往往会产生情感、精神方面的异常。因为神经系统的疾病难以诊治,患者更可能因为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而产生情绪的波动。转科的时候,应注意时刻向上级医师汇报,切忌给予患者不切实际的希望。调节患者和家属情绪也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学习方面,有志于此的同学应抓紧一切机会进行实践,反复练习神经科查体技能,仔细观察患者每天的查体变化,逐渐建立一套自己的临床思路,对将来的工作很有帮助。即使是其他专科的同学,未来也能够更有目的的请神经科会诊。
6.寄语
神经科知识体系庞大、枯燥,入门不易,但这也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学科。希望有志于此的同学们咬牙撑过前三个月,推开神经科学的大门,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撰稿
朝阳群众
审稿
王宇琛、王宝泉
编辑丨岁晏
校对丨艺名、彧公子
审核丨云逸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