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自平医学界呼吸频道收录于话题#呼吸“药”总结18个
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垂体后叶素是治疗咯血最常用、最有效的止血药物,具有“内科止血钳”之称。但临床应用时常常踩“坑”,其合理使用值得大家注意。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患者,女性,23岁,因“结核咯血8小时”入院,入院后予“利福喷汀胶囊、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抗痨,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2天后患者诉轻微头痛伴恶心、呕吐,因仍有痰中带血,当时考虑为抗痨副反应,故垂体后叶素继续滴注。
治疗3天后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不清、两眼上视、牙关紧闭、两上肢屈曲、两下肢强直抽搐,持续半分钟左右。
随后患者一直处于浅昏迷,烦躁不安。随后即停垂体后叶素及抗痨药,经积极脱水、补钠等治疗,36小时后神志转清,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最后该患者诊断为垂体后叶素引起的低钠性脑病[1]。
一、患者为什么会出现昏迷?
垂体后叶素含有等量的催产素和加压素,其止血作用主要依赖于血管加压素。加压素在人体内存在两种抗体,V1受体分布于血管平滑肌,V2受体分布于肾脏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加压素和V1受体结合后,可激发血管收缩反应,产生止血效应[2]。
加压素与肾脏的远曲小管和集和管的V2受体结合后,可以产生抗利尿作用,它可以激活腺苷酸化酶,使细胞内cAMP增多,发生利尿作用,但又不影响尿钠排除。
这样一方面尿液中钠升高,大量排出体外导致体内缺钠,另一方面,水分大量重吸收后潴留于体内,进一步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时可引起脑水肿、脑疝、癫痫样症状或呼吸暂停[3-4]。
体内激动V2受体的剂量要低于V1受体的阈值,所以往往在介导缩血管的作用前,就已先激动了抗利尿的生物效应。V2受体介导了水分重吸收过程易诱发稀释性低钠血症的发生,其发生与用药剂量和疗程呈正相关[4]。
该患者由于使用垂体后叶素出现了稀释性低钠血症,刚开始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未引起重视,导致继续使用垂体后叶素后出现的相关神经方面的症状,导致昏迷。
二、出现低钠性脑病如何处理?
患者一旦出现低钠血症的临床症状,尽量停用或减量垂体后叶素,限制每日总摄入量(包括补液量及口服量)及补充氯化钠[5]。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在短时间内大量的补钠,使血浆渗透压急剧上升,水肿的脑细胞及神经细胞立即脱水、萎缩,严重者可出现渗透性脱髓鞘病变[6]。
所以如果使用垂体后叶素仅出现无症状性低钠血症,可以暂不纠正血钠。
但一旦出现低钠血症的临床症状,尽量停用或减量垂体后叶素,限制每日总摄入量(包括补液量及口服量),每24h不超过~1mL/d。
常用的推荐方案是总的血清钠浓度在24h内不能超过12mmol/L,动态监测血清钠浓度,使血钠的升高速度控制在0.5mmoL/L左右,血清钠恢复至mmoL/L时停止纠正,对于细胞外液量明显增多的病人还可适当加用袢利尿剂,如速尿等[7]。
需注意的是垂体后叶素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释放,所以停用须经过1~3天的减量过程,否则可能导致尿量增加,加重低钠血症。
三、垂体后叶素还需注意什么?
(1)垂体剂量不宜过大,滴速不宜过快;
《咯血诊治专家共识》[8]指出,垂体后叶素一般静脉注射后3-5min起效,维持20-30min。用垂体后叶素5-10U加5%葡萄糖注射液20-4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约15min注射完毕,继以10-20U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mL稀释后静脉滴注(0.1U/kgh),出血停止后再继续使用2~3天以巩固疗效。
且《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指出垂体后叶素每日不超过30U的用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