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晚上8点了,儿子才下班回来。爸爸李厚利(化名)正在摆弄一个电子产品,却怎么都看不懂显示屏。儿子示范了几遍,教得有些急躁了,“都三个月了,还弄不懂开关”。
这个形似BB机的黑色开关,控制着一个“脑起搏器”,它就装在李厚利妻子的体内。此时,她正躺在病床上,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
这是她成为“植物人”的第15个月了。
因车祸入院后,妻子接受了外科急救,但一直没有醒来。数月后,医生在她体内植入了“脑起搏器”,给予相应的脑区以电刺激,希望将她从昏迷中唤醒。那时,妻医院医院住院。
直到年底,李厚利将妻子转到了河北省医院,他听说这里有个“视听治疗室”,或许能把妻子唤回他们身边。
像植物一样生存
视听治疗室就设在神经外科病房走廊的拐弯处,是由两个卫生间改装而成的。整个屋子就像一个小型影院,正对着门的整面墙都是投影屏,由广州艺术家吴超和夏维伦创作的唤醒视频时常在此播放。
鼓点、发芽、日出、奔跑……吴超希望跃动的画面能够激发患者的本能,帮助他们醒来——这些唤醒视频的主题即是激发食欲、性欲,安宁愈合等。
意识障碍患者正在视听室内观看唤醒视频。受访者供图
观看促醒视频时,医院专设的试听室内,类似一个小影院。受访者供图
视听治疗室内没有座位,通常,患者的病床或轮椅会摆在中央,亲人、医护人员簇拥在他们身边。
医生也会建议家属自己制作音乐相册,比如从前的工作生活场景、喜欢的音乐、亲人的呼唤……这些视频也会在唤醒室播放。康复师李双双(化名)记得,有位新婚不久的女性患者,老公把两人结婚前的照片做成了小视频,“我们进来看都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曾经很恩爱很美好,但是看看现在的反差。很想去帮助,又觉得无能无力。也许你尽了最大的努力,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长久以来,李双双看着患者父母和爱人的辛苦付出,只觉得心疼。
“照顾一个植物状态的病人,那种繁琐程序,一天24小时,两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康复师李双双所在的神经外科,收治了近10位“植物人”,他们插着胃管、尿管、呼吸机,每隔几个小时,便要吸痰、翻身、扣背、鼻饲。
临床中,外伤、卒中、缺氧性脑病是导致植物人的三大主要原因。据统计,约七成植物人是由外伤造成,其中,车祸又是最常见的外伤原因。
“植物人”的医学术语叫做“慢性意识障碍”。不同于脑死亡,脑电图上,脑死亡患者显示为一条直线,而“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可能还会带有小波幅,正常人的波幅则更为明显。
意识障碍患者的生命体征也相对平稳,他们有自主呼吸,有消化功能,有一些本能的神经反射,还有固定的睡眠周期。大多数时间,他们都是睁眼的,家属会观察到他们流泪,抽动,或是偶尔叫喊。
只是,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无论是对着他们挥手或是叫名字,都像石沉大海,毫无反应。
植物人的意识去哪了?长久以来,这个谜题一直困扰着神经科学的研究人员。
目前,医学上,“植物人”的意识状态分为两种:一部分意识水平稍好的病人,被称为“最小意识状态”或“微意识状态”,这些病人在接受神经调控手术、磁刺激、电刺激等治疗后,仍有可能醒来;而“持续植物状态”的病人,醒来的几率非常低。
据《科技日报》年11月报道,有研究统计,如果病史在半年之内,病人苏醒的比例大概在6%左右;如果是超过半年不到一年,病人苏醒的比例就降到3%左右;如果超过一年可能就更低了,也就是2%左右。
醒来,才是一切的开始
年元旦那天,沉睡了近4个月的美美醒了。
最初,妈妈发现美美的右脚趾动了一下,便尝试着跟她说话,“美美,你要是能听到妈妈说话,就动一下脚趾啊”。反复了几次,美美都动了,妈妈赶紧去叫医生。医生过来后,掐了掐美美,告诉妈妈,她醒了。
“这就是醒了?!”接到美美妈妈的短信,医院,可她发现医生所谓的“醒来”,只是在喊美美名字的时候,她的右手会微微抬起,而其他肢体仍不受控制,眼神涣散无光。
医学上,判断植物人是否醒来的标志,就是“遵嘱活动”,美美已经具备。事实上,醒来后,一切才刚刚开始——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意识水平,植物人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复健过程,对于昏迷时间较长的病人来说,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终身残疾。
美美醒来后,由于长时间靠胃管生存,吞咽功能已经萎缩。妈妈重新找来奶瓶教她喝水,等她学会用吸管吮吸,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如今4年多过去,美美已经可以靠轮椅坐立,但她的语言功能仍未恢复,靠打字和人交流。妈妈说,美美很喜欢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