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比年的73岁增长了5.2岁
《生命时报》第期头版
受访专家: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维纲
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叶寰
本报记者高阳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比年时的73岁增长了5.2岁。而一项专门针对重大慢性病对预期寿命影响的研究分析发现,45%的预期寿命增长要归因于老年人死亡率的下降。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控制得好,“贡献最大”,糖尿病则“拖了后腿”。
预期寿命增加的主要力量在老人
预期寿命是指某年某地区新生儿预期存活的平均年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总体来看,国人预期寿命的增加离不开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这三大指标的显著下降。与年相比,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38.3%,婴儿死亡率下降了58.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54.5%。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儿童保健以及出生缺陷防治等重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全球十个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
上述研究由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机构联合开展,其结果指出,~年,国人预期寿命增加了4.83岁,其中26.43%归因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45.02%则归因于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下降。这表明,老年人已经超过儿童成为预期寿命增加的主要贡献人群。截至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研究者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已经显现,这必将导致预期寿命的主要贡献者发生明显变化。
在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到总死亡人数的近90%。《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年国家规划目标。而上述研究进一步发现,循环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种主要类型的慢性病死亡,与中国老年人的预期寿命下降存在显著关联,掌握各类慢性病死亡率的变化特征,对提高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至关重要。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减少的贡献最大
研究的一大亮点是,发现了呼吸系统疾病的改善对延寿贡献最大。研究显示,~年间,所有60岁以上人群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60~85岁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也有所下降。在~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减少促进了寿命延长,为预期寿命延长了1.26岁。~年期间,除糖尿病外,主要慢性病死亡减少对预期寿命的增长均有贡献,呼吸系统疾病仍排第一,贡献0.39年;随后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贡献0.36年,癌症贡献0.23年。
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叶寰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他说,我国约有1亿慢阻肺患者、万哮喘患者,各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和肺部肿瘤也高发。但与此同时,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在快速提升,改善了上述疾病的治疗结局,让病死率持续降低。新中国成立之初,医院没有呼吸科,逐渐才从结核科分离出呼吸病学科。现如今,呼吸病学科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诸多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不断进步。近十多年来,我国哮喘病死亡率显著下降,儿童青少年哮喘死亡率维持在低水平。慢阻肺死亡人数也从年的万下降到年的万。叶寰介绍,过去,治疗慢阻肺、哮喘需要全身用激素,副作用特别大,现在有了很多新药物,可以吸入性给药,副作用小,疗效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高,这都让疾病得到更好的控制。另外,肺癌作为呼吸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近年来随着精准治疗的发展,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有效地辅助传统的放化疗技术,使得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Ⅰ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80%。
呼吸介入技术为更多危重症患者争取了治疗机会。例如,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OM)等技术的应用,为重症呼吸疾病患者提供支持治疗,大大提高了生存率,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检验技术为疾病筛查与防治贡献力量。过去技术有限,很多细菌很难培养出来,现在有了宏基因组检测技术,通过抽血、肺泡灌洗液,可以在病原学、肺基因层面进行高通量测序,找到过去难以发现的病原微生物,这使得肺部感染领域有了非常大的突破。
呼吸康复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卧床和住院死亡。比如,过去长期卧床的患者,出现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很高,而呼吸康复技术和护理的发展,使得这些患者得到了有效康复。
“我刚从医时,还能看到很多晚期肺心病、肺性脑病患者,近年来这类晚期患者明显减少,多数患者能得到规范性治疗。”叶寰表示,预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民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国家对呼吸疾病的筛查实践探索也从未停止,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牵头的各项慢阻肺病早防早治管理体系实践探索,目前已覆盖人口近3亿,总计开展慢阻肺病筛查余万人,规范管理慢阻肺病患者及高危人群21万余人。
吸烟、空气污染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但近年来,城市、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家庭二手烟暴露情况都有所改善,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已从年的72.4%,降至年的56.6%。从城市空气质量情况来看,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仅73个,年已有个。
糖尿病拖了寿命增长的后腿
研究指出,尽管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在过去15年里在下降,但6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死亡率却在小幅上升。糖尿病相关死亡人数的增加,使国人60岁时预期寿命减少了0.05年。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赵维纲表示,最近二三十年,糖尿病的治疗检测技术发展很快,无论是检测技术、监测方法、胰岛素制剂种类,都更加多样化、精准化,越来越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疗效也更加安全有效。但在具体防治环节中,这些有利的进展似乎没能收到其预期的效益,这与糖尿病独有的复杂性有关。
首先,病情控制难。赵维纲说:“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率低,筛查不够,即便是确诊了也有部分人不吃药,即便是控制了,很多还做不到达标。”年底,一项涉及约34.4万人的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从年的10.9%增加到年的12.4%,但年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7%,治疗率为32.9%,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控制达标率为50.1%,整体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16.5%,依旧处于低水平。
其次,并发症多而杂。糖尿病易引发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其他并发症,一旦发生发展,将不可逆转,增加疾病负担。6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30%,糖尿病前期人群占比可达50%,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慢性疾病,继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异常、癌症等的风险很高。另外,骨质疏松、衰老症、肌少症等老年退行性病变多发,会让组织和器官水平提前衰老,更加剧了代谢异常,不利于糖尿病死亡的控制。
根据研究结果,随着妇幼健康水平的提高,我们还需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