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进入初秋,天气逐渐由热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是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时节,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做好预防。九月也正是各学校、幼托机构开学之际,在此提醒学校和家长要提高警惕,注意手足口病和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和就医,避免疫情扩大,保护学生健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当前我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新阶段,但受国际、国内疫情影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加之随着秋冬季来临,疫情反弹可能性增加,防控难度加大。请大家在思想上对疫情防控和个人防护要高度重视,外出时请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健康提示
1、提高个人健康素养,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2、减少外出,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多饮水、注意休息,提升免疫力,居住及工作环境中多保持通风状态。
3、科学佩戴口罩,在人流密集,空间密闭的场所,建议佩戴口罩。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人员以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就医人员等应佩戴口罩。
4、尽量避免与近期从中高风险区及境外返回人员接触。从中高风险地区来渭返渭人员应自觉向当地联防联控办和所在社区(村组)、单位如实报告,如实告知本人健康情况、详细行程、接触情况、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
5、学校应严格日常管理,坚持落实好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等。加强对流感等秋冬季高发传染病的监测、分析、预警、处置。密切监测学生的健康状态,坚持每日测量体温,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做好消毒工作。注意所在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环境卫生。
预防肠道疾病
进入九月,早晚温差较大,加之季节交替,人体胃肠和免疫功能处在适应的过程,若饮食不当,极易发生食源性疾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呈现上吐下泻的典型症状,有些还伴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该病具有发病突然,家庭呈聚集性感染,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表现为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卫生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同时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做饭做菜时的砧板做到生熟分开。
2、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3、在外就餐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尽量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生水,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剩饭剩菜,如需使用,需彻底加热。
4、一旦发现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症状者,要及时去就近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手足口病
根据往年我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结合近期学校、托幼机构相继开学,预计9月我市手足口病发病会有小幅反弹,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和皮疹、疱疹为主要症状传染病,多发于五岁以下婴幼儿,夏秋季高发,易引发重症,对婴幼儿危害大。其传染性强,在托幼机构、学校等易感人群中易发生聚集病例或流行。
健康提示
1、勤洗手。外出后、饭前便后,接触孩子前,处理粪便、呕吐物后均要洗净双手。
2、勤消毒。经常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餐具、玩具和其他物品。
3、勤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尽量不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4、勤观察。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有典型的皮疹症状,家长需仔细观察手、足、口、臀部是否有皮疹。患儿家长密切观察孩子发病的后精神状态,及时就医。孩子诊断手足口病后,家长应及早通知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如实告知病情和诊断情况。
5、勤检查。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落实晨午检制度,加强通风、消毒。
6、接种疫苗。通常引起重症和死亡的主要是EV71病毒,可接种EV71疫苗进行预防。虽然接种EV71疫苗并不能防住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但对于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很有必要,尤其是6个月到5岁的儿童在手足病高发期更应接种。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临床特点为潜伏期长,多呈慢性过程,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和咳嗽、痰中带血丝、咯血、胸痛等呼吸系统表现。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给他人,特别是有咳嗽症状的排菌肺结核病人,其传染性最大,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过劳和精神紧张,调节好膳食结构,均衡饮食,适当进行锻炼,增强抵抗力。
2、注意开窗通风及消毒。家庭成员中的病人,除积极治疗和经常通风换气外,最好单独住一室,无条件者也要分床睡。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可以使儿童产生一定水平的特异性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接种对象为新生儿。
4、学校应把好学生入学体检关,严格执行《学校结核病防治规范》,充分利用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等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主动检测,及时发现病例,防治蔓延扩散;认真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医学观察和随访工作。
5、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医院接受检查;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一旦诊断为肺结核,应离开集体环境,立即接受规范治疗。
乙脑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患者主要表现发烧、剧烈头疼、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主要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
健康提示
1、控制传染来源:猪是乙脑传播的主要传染源,应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
2、切断传播途径:重要措施是防蚊、灭蚊。蚊虫容易在积水处孳生,消灭蚊虫的孳生地,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
3、搞好家里环境卫生,安装纱门纱窗,喷洒灭蚊药,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尽量避免在野外露宿。黄昏户外活动应涂擦驱蚊药避免蚊虫叮咬。
4、对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没有接种过乙脑疫苗的儿童建议尽快到当地预防接种门诊补种乙脑疫苗。
流行性感冒
九月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市民应适时增添衣物并注意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发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
健康提示
1、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和清洁,多喝白开水,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2、尽量少去人群较为密集的地方,出门戴口罩,减少疾病交叉感染,避免过度疲劳和受凉。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手帕、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3、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手段,每年的9-10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学生、体弱者等人群要及时到相应的医疗机构接种流感疫苗。
4、学校校医及医疗机构应加强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发现病例应及时报告。医院等场所的消毒,幼托机构、中小学校应加强晨午检制度,切实落实缺课、缺勤登记及追踪制度。学校如发生流感暴发,必要时应采取停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