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宏观审慎管理着力点在哪里
央行最近连续收缩市场流动性,反映了央行控制通胀的决心,也反映了央行将坚持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取向。其着力点会落在哪里?值得观察。
最近,央行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通过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收缩市场流动性,强烈反映了今年央行控制通胀的决心,也反映了央行将坚持宏观审慎管理的原则和方向。那么,其着力点将会落在哪里呢?
"最后贷款人"发出什么预警
首先,岁末年初的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举动对市场有警示作用。如果说,央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首次加息,是在权衡内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作出的*策反应,那么,最近的加息,则是在宏观审慎管理原则基础上作出的新的选择。去年年末,与往常一样市场资金出现了紧张,市场利率明显高企。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去年的信贷供应基本用完,货币*策受到明显"倒逼"。
从宏观审慎管理原则考虑,央行对这种"倒逼"必须作出反应。既不能听之任之,又必须"举轻若重"达到审慎管理的效果。因此,年末采取加息措施,就是要对市场起到警示作用。去年年末加息的幅度虽然只有0.25个百分点,但实际上要对市场有所警示才是目的。因为,对市场方方面面来说,0.25个百分点的利息增加,由此造成的放贷成本,并不足以让银行大幅度减少放贷,也不足以让企业止步。但采取这样的措施,反映了货币*策的明确方向,就是管理通胀预期。
其次,央行对通货膨胀预期予以了坚决的遏制。去年11月CPI达到5%之后,市场各方对通胀预期日益增强。但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控通胀的措施,使消费物价出现了明显回落,尤其作为基本生活品的蔬菜价格也出现了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又出现了通胀见顶的声音。加上年末资金一般都比较"紧张",市场要求央行放松银根的呼声又起,控制通胀的声音似乎退居次席。
但央行对控制通胀的态度并未松懈。事实上,中国的潜在通胀压力仍然很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品价格的食品价格上升将成为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食品价格上涨不仅有季节性因素,而且由于当前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明显,加大了市场对通胀的预期。二是工资和收入成本快速上升也加大了对通胀的预期。收入增长虽能够有效地推动消费增长,同时也对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有推动作用。近年来,扣除价格因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现金支出的实际增长都达到7%左右。需求的增加自然会对价格有所影响。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在短期内也难以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必须给市场一个明确信号,对通胀预期实施坚定不移的遏制。
货币*策把宏观审慎管理要求放在首位
首先,近日来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举动,反映今年货币*策把宏观审慎管理原则放在了首位。即便在市场资金感到"紧张"的时候,仍不放松宏观审慎管理的原则。而在去年年末实施的加息,进一步表明,今年将根据稳健的货币*策要求。严格执行宏观审慎管理。
长久以来,中国的信贷投放有一个特点,不管是在紧缩的货币*策时期,还是宽松的货币*策时期,例如,2007年、2008年,甚至是2009年、2010年,全年信贷供应都是很有"规律"地"前高后低"。这样的放贷操作,大大压缩了货币*策的运作空间。如果2011年的货币信贷投放仍然按照"前高后低"的规律投放,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预期,不利于宏观审慎管理。
显然,对这种*策预期必须改变,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因此,岁末年初的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就反映了央行的新意图。而今年的货币*策将按宏观审慎管理原则执行,不管在什么时段,只要有必要,央行的货币*策将会按照自己的原则和要求去做。由此推断,2011年货币供应将不可能完全按照过去的老方式进行。
其次,央行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举动,夜反映了逆周期*策的取向。货币*策反周期调节,是为了保持货币信贷均衡供应,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根据这样的*策思路,在经济波动很大时,货币*策反周期调节要加大力度;在经济相对平稳时期,货币*策就应该降低反周期调节力度。
今年央行的货币*策预计将逐步恢复均衡调节、恢复常态化调控。所谓货币*策均衡、常态化调控,就是货币*策应该是降低而不是加剧经济波动的幅度,降低货币信贷供应的过度波动,保持市场资金的均衡增长和经济运行相对平稳。所谓逆周期审慎管理。一方面要实施逆周期的资本缓冲管理。包括对加强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的资本数量和资本质量的监管。
当前,在防范逆周期的金融机构冲动方面,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做法是,以留存资本的方式,推行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机制。在2008年,金融监管部门要求所有银行提取2%的留存资本缓冲。到2009年,又要求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商业银行再次增加0.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再一方面是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客观上也会起到宏观审慎监管的逆周期作用。对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商业银行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的控制,可以抑制整个银行业的周期性信贷冲动。因此,从岁末年初央行的两大举动看,反映了今年货币*策明确把宏观审慎管理原则放在首位的决心。
央行承担着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职责
首先,从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看,"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框架,需要不断完善。"一行三会"监管格局似乎有各有分工,包括央行对金融稳定的宏观监管职责和银监会对银行体系、尤其是大型银行的管理职责。但是,央行对货币供应、利率和汇率等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难以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风险进行监控。同样银监会等对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又难以实施宏观上的有效管理。
虽然,在2003年,由央行牵头与发改委、财*部及"三会"等单位组成了跨部门小组,开始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金融稳定评估。"三会"也签订了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但实际成效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微观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无法代替宏观层面的协调。因此,在当前的金融监管格局下,如何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是一个课题。
其次,中央银行正承担着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职责。从国际上看,针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留下的重大教训,加强执行宏观审慎*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而强化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策中的核心作用,也为国际社会所注重。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已经明确提出,执行宏观审慎*策应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而各国目前也把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策作为金融稳定的核心。
根据近期的G20峰会精神,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及其他标准制定机构,正在研究强化宏观审慎*策的制度和工具,建立减缓顺周期性因素影响的相关机制,提高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完善相应的风险处置和清算安排等。这些任务,恐怕都非央行莫属。而中国央行行长日前也表达了这种想法"希望在进一步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宏观审慎的制度框架,认真分析宏观审慎的*策工具及实施效果,反思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中的角色变迁,以及货币*策、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的关系。"
而从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看,在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下,央行将主要监管权让渡给了其他监管机构,主要负责货币*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但《人民银行法》仍然赋予央行监测金融市场运行,实施金融市场宏观调控和协调金融市场发展的职能,这就要求央行要肩负起宏观金融监管的职责。
央行对潜在的金融系统不稳定因素的管理和防范,一方面可以运用货币*策工具和手段直接干预,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仍可以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及时、有效地配合实施有效管理。当然,从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角度看,央行在承担货币*策、金融稳定和支付结算等职能, 发挥宏观审慎监管的关键作用基础上,应进一步强化其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主要地位,包括赋予央行对具有系统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权等。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也有很多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包括在中国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中央银行真实地位、宏观审慎管理中的*策工具与作用问题等,都有进一步探讨的需要。但是,从实际工作层面看,今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策,坚持宏观审慎管理的大方向应该是不会有大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