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菌物学报》
大自然中存在着这样一类虽然外形漂亮但误食后却能导致人类死亡的隐形杀手——剧*蘑菇。
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剧*蘑菇是致命鹅膏。
此文就致命鹅膏的命名过程、分布、形态特征、*性及中*症状、如何避免误采误食、误食后如何救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用以帮助人们了解*蘑菇知识,减少中*事件发生,提高安全意识并熟悉中*救治措施。
年3月,9名务工人员在广州因误食了一种野生的白色蘑菇导致全部中*死亡!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该种是没有被科学界认识的新物种,随后我国鹅膏分类研究专家杨祝良研究员和李泰辉研究员于年将其正式发表,为了警示后人,取名为致命鹅膏。
致命鹅膏
致命鹅膏也俗称“白*伞、致命白*伞”,它隶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鹅膏科。据不完全统计,自年至今,致命鹅膏在我国至少引发了30余起中*事件,造成余人中*,其中超过60人死亡,是我国最著名的剧*蘑菇之一。
那么,我们如何识别这种*蘑菇呢?它有什么明显的形态特征?
致命鹅膏的形态特征:在外观上,致命鹅膏周身雪白,偶尔菌盖表面中央部位为浅*褐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在微观上,与绝大多数蘑菇不同,致命鹅膏每个担子产生2个孢子(种子),而其他蘑菇每个担子通常产生4个孢子(种子)。
致命鹅膏的子实体照片
致命鹅膏的分布:致命鹅膏目前发现于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各地,云南省的德宏、保山、普洱、楚雄、大理、昆明和贵州省的黔西南州也有发现。而在印度也有记载,主要生长在以壳斗科为主的阔叶树林地上。
在广东,伴随“回南天”的到来,致命鹅膏每年2月下旬至5月中旬出菇,并因“回南天”到来的时间差异而有所变化;在云南,每年6月初至8月初是该种的生长旺季,出菇先后具有明显的从南到北、从热带到亚热带推移的特征,偶尔在10月份还有零星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致命鹅膏唯一一次在贵州省被发现是在年6月初,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发生了一起误食该种的中*事件。
致命鹅膏的*性: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的剧*蘑菇其*素为鹅膏肽类*素,主要分为鹅膏*肽、*笔*肽和*伞肽类,该类*素结构十分稳定,高温烹煮不能破坏其结构。
已有研究证实,致命鹅膏不同部位的鹅膏肽类*素含量差异十分显著。
致命鹅膏的中*症状:
致命鹅膏中*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和脏器损害期。
多数误食患者在9~15小时后出现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包含呕吐、腹泻等),且潜伏期越短,说明*蘑菇食用量越大,病患越危险。
胃肠炎期过后,胃肠道症状缓解或消失,看似康复,且无明显中*症状,容易造成康复的假象,因此称为假愈期(48~72小时),但这个阶段肝脏损害已经开始,肾功能也开始恶化,如不及时救治极有可能发展为肝衰竭。
假愈期过后,患者出现进行性肝功能不全,严重中*的患者会发生肝功能衰竭,且常并发急性肾衰竭,即为脏器损害期(72~96小时)。
随后数日中的肝功能障碍会导致低血糖、凝血病、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凝血障碍、代谢性脑病、肝昏迷,并进展至多器官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如何避免误采误食致命鹅膏:
尽管致命鹅膏在我国目前仅发现于广东、云南和贵州等省,但鉴于临近省份如海南、广西、四川等地也拥有类似的气候、植被及地理环境,因此该种在这些地区也可能有所分布。
建议华南、西南等地的百姓在春夏时节,不要采集单生或散生于壳斗科等阔叶树林地上的子实体呈白色、具有菌环和菌托、菌盖光滑无鳞片和条纹、菌柄实心且无异味的野生蘑菇,因为拥有这些特征的蘑菇极有可能是致命鹅膏!
误食致命鹅膏后如何救治:
早发现、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是致命鹅膏中*救治的关键。
发觉或怀疑误食致命鹅膏等剧*蘑菇后,应在中*患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自行催吐,可采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的方法催吐,尽量反复多次直至把胃内食物呕吐干净,以减少*素的吸收。随后应医院就医,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需要强调的是,就医时最好携带剩余的蘑菇样品或照片,以备相关专家对蘑菇物种能够及时和准确鉴定,进而及时确定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致命鹅膏作为蘑菇界的头号杀手,对于人类来说是剧*的,因此一定要时刻提高警惕防止误采误食。
但是,作为大自然生物多样性的一员,致命鹅膏是很多小生物的美食和庇护所,更在自然界群落更替、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利用鹅膏肽类*素治疗癌症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希望未来所有的*蘑菇都能从人类的“健康杀手”转变为“健康卫士”!
(本文作者司静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微生物所教授、戴玉成系《菌物学报》主编、章轶哲和李海蛟分别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控制所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