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水平制约打工者文化消费 看电视仍是主要娱乐
在京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消费文化活动都有很强的“目的性”。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消遣娱乐、放松心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陪伴家人、朋友、工作伙伴”,“积累与人交往的话题”,“陶冶性情”
【关注】收入水平制约打工者文化消费
“看电视”仍是在京外来务工人员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1月8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2)》。其中专项实证研究“在京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消费”提出,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消费在整体上水平较低、消费形式呈多元化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主动融入并有意识地模仿、实践城市文化生活等。该报告是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资助,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组织专家课题组完成的。
为此,采访到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教授。向勇认为,“北京是全国文化消费的主战场。外来务工人员是此项调查中我们所关注的一个特殊领域。近年来,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数量逐年递增,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但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不完善及外来务工人员本身存在的某些劣势使得他们接触文化消费还不够充分。为此,课题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从原来基础生活资料与劳动公平等问题延伸至精神与文化共享的层面。”
据了解,此次调研共回收有效样本量为317份,调查的对象范围是:以谋生盈利为主要目的,未受过高等教育,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城市长期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1][2][3]下一页因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文化消费整体上处于较低层次
“为了保证所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所有问卷填答都是采用调查员与被调查者进行现场问答、笔录形式完成,时间保证在30分钟以上。”此项报告的主要编撰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刘静向介绍说。
据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受访者全年总收入为23503.16元,其中用于物质生活消费支出约占消费总额的61.91%,文化消费支出仅约占消费总额的21.25%。而根据《2010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主要情况》的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0415元。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收入为3336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073元。
“通过以上数据相对比,可以看出受访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偏低,大部分人员为中低收入户。显然,以目前的收入水平,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难以承受较高的文化消费支出。”刘静分析到。
此外,调查中还反映出性别、受教育程度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例如:从平均消费水平上看,男性务工人员为3564.0元,女性务工人员为3225.7元,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在此项所列数据中,还发现,初中学历在文化消费的有效百分比为36.3%,而高中及中专一栏中则达到了45.4%。由此可以发现,务工人员学历越高,越重视与自我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生活方式,其用于文化消费活动的支出也越高。
另外,刘静还特别指出,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新生代农民工(18~30岁)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不同年龄段的务工人员对文化活动各有不同的侧重,在文化消费中所使用的媒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文化消费形式呈多元化发展,手机等新媒介适应程度较高
樊强是5年前随父亲从江西南昌来北京打工的,虽然仅有18岁,现如今却可以帮助大人打理一家手机维修店。除了接一些手机维修的活,在冬天这样的生意淡季,每天14个小时就是独自一人看店。手机除了用以谋生外,似乎也是樊强主要的娱乐工具。而在手机上与同学进行微信聊天,便成了他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初中毕业后,很多没有继续读书的同学都外出打工了,我们每天都在手机上进行在线交流,分享彼此的心事。有时候,实在无聊了,就看看络连载的小说,也不一定喜欢,就是打发时间而已。”樊强说。
正如樊强的个人经历所述,在“在京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消费”调查中发现,互联的普及与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新平台。从整体上看,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对于对现存的大部分媒介都进行了较为有效地利用,其中对于“手机”等新媒介的适应程度较高,已成为日常文化活动中使用的主要移动新媒介。在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各项日常文化活动中,“电脑”的使用同样占有一定的比例。
手机除了可以用于通信、娱乐外,在汪赛良这里变成了实现自己文学梦想的工具。2009年12月14日晚8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播出了他的文章《我的苦乐打工生活》。这位11年来整日与噪音、灰尘打交道的装修工自己怎么也没想到,竟然第一次写文章就有地方发表,2000多字的文章竟然是在手机上一字一字“抠”出来的。
除了手机这样一种新媒介外,“在京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消费”调查中还发现看电视、听音乐和玩电子游戏仍旧是在京务工人员群体中最主要的文化消费类型,尽管电视在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是“看电视节目”仍是外来务工人员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77.2%的被访者每天看电视台制作或播出的电视节目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
前一页[1][2][3]下一页个人体验与产品内容越发受到重视,“价格”不再是首要考量因素
在“参与或消费文化产品的影响因素打分”的柱状图表中,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是否能给我带来特定的体验和感受”,而与以前相比,“价格”不再是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文化活动首要的考量因素。而排在前三位的影响因素的均值都超过3.5,这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文化产品的客体因素(价格、体验、内容)都相当关注。
在北京飞雨言美容美发有限公司工作的*敬就是拥有这样消费观念的女孩。前不久*敬为自己买了苹果手机,相对于自己并不高的工资,价格不菲的数码产品并没有成为她消费的顾虑。“我主要是非常喜欢手机里的各种游戏,虽然不便宜,但还是坚持买了下来。”
此外,报告中还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文化活动或消费文化产品都有很强的“目的性”。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消遣娱乐、放松心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陪伴家人、朋友、工作伙伴”,“积累与人交往的话题”,“陶冶性情”。
同样,除了用手机娱乐,*敬在工作之余还喜欢看一些书,比如最近正在看《*帝内经》,电视上播出的有关养生的节目她都会格外关注。
另外,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刘静表示,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在现实诸多情况的限制下个人的精神需求受到一定的挤压,更不容易被表达与关怀。但在调查中发现,其实生活中有他们长期共同关注的站、广播。
外来务工人员主动融入并有意识地模仿、实践城市文化生活
“天气有点闷热,傍晚才凉爽了些。我刚从工地回来,儿子就欢蹦乱跳地缠着,要我们带他去公园划船。我们在城里生活这么多年了,一般都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孩子在老家上幼儿园,来一趟北京不容易。心里歉疚,所以能答应的要求我一般都尽可能地满足他。”这是汪赛良的散文《合家欢乐》中的一段话。
汪赛良向表达这样一种感受,“在外多年,已经逐渐被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所熏染,每次回到老家,发现自已与家乡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除了问问孩子的上学情况、或是谁家在镇上买了房子,便没有什么可说。”
此外,“在京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消费”调查中还发现,同城镇居民一样,他们关注和喜爱当下社会的流行文化,参与大众化的文化活动。在“外来务工人员最喜欢的三件文化产品或活动统计表”中,排在前几位的影视作品有:《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及《让子弹飞》。这些被普遍关注和流行的文化产品在务工人员那里一样受到关注和喜欢。
但也有一部分打工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我并不喜欢现在流行的一些穿越剧和感情剧,总是感觉与我的生活太遥远,更希望看到一些与我的工作与生活相关的东西,也让我从中学到一些道理。”*敬说。( 赵亮)
前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