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年7月9日上午,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主办,广州医院承办的《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主题宣传活动暨广州市三级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启动会在广州市荔湾区陈家祠广场举行。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市*府副秘书长、市卫生健康委*组书记、主任赖志鸿,荔湾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名中医及学员、媒体代表等人出席启动会。
赖志鸿副秘书长指出,《中医药法》实施五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的统一部署,中医药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启动的三级名中医工作室项目,是贯彻《中医药法》、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举措,有利于夯实基层中医药工作基础、提升我市中医药能力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徐庆锋副主任对广州市中医药工作提出三点希望,希望广州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创新机制,为我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活动现场设置了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中医义诊区、中医适宜技术体验区、中医特色制剂展示区。活动在宣传《中医药法》和中医治未病、养生知识的同时,也让群众切身体验了中医特色技术的魅力。
上图:活动现场
上图:领导讲话
广州市中医药工作推进情况
——建高地强基层重内涵我市中医药工作不断出新出彩
近年来,广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成立中医药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策文件,形成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格局,在六大方面展现广州“老城市新活力”,推动广州“出新出彩”。
一是广州针灸“1+N模式”开创新局面。整合全市针灸资源,医院,医院“1+N”体系,形成涵盖针灸脑病、骨关节病、脾胃病、皮肤病、神志病等专科优势突出的广州市针灸亚专科集群。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开设名医工作室。成立针灸推广培训基地,全市推广开展醒脑启阖调枢法、岭南火针、岭南温通灸法、*金火龙灸、岭南中医无痛蜂疗等40余种特色技术,逐步实现全市针灸医疗标准化管理,提升针灸诊疗技术和服务质量。
二是中医治未病工程实现新升级。年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纳入广州市人民*府重大决策事项,出台《广州市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逐步建成以4个省级5A级服务中医医疗机构、4个市级服务指导中心为龙头,25个服务示范单位为骨干,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区为网底的治未病服务网络体系,确立了广州市“立体化管理”模式。引进国医大师王琦引领广州中医治未病发展,印制《广州市中医“治未病”工作手册》,应用“上医未病”小程序,开展9种颜色对应9种体质的“彩色中医”体质辨识,率先通过神志病、母婴安康等治未病优势专科带动中医治未病闭环管理,形成15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并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
三是中西医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整合优质中西医医疗资源,开展10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治疗示范单位建设,医院“消化+脾胃科”、广医一院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科、医院“精神病+神志病”等多个中西医协同“一院一品牌”,创新中西医协同诊疗机制,形式独特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
四是中医名医传承走出新模式。实施“筑巢引凤”计划,
让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实时上下互联共享,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62个市三级名中医工作室,
逐步探索省市名中医下基层长效机制;开展“薪火传承”项目,先后实施4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通过3年的“拜名师、读经典、跟临床”,培养出名中青年中医师骨干,实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医院的“共享传承”。
五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医院9家,实现区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并配备中医医师,92.64%社区卫生服务站、93.25%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拥有中医全科医生过千名,年将全面启动新一周期的全国中医药示范市(县)创建工作,逐步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六是中医药文化传播拓展新渠道。建设岭南中医药博物馆,建成1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全国文化宣教基地。每年举办一次大型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合“粤菜师傅”工程,打造“特搜靓汤”中医养生节目。在全市所试点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5对医院、中小学校共建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单位。创作《小朋友的中医侠》国风中医动漫和《走进中医》《认识中医》等文化产品,实现中医药文化资源向创意产业转化。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按照国家、省的部署要求,传承发展,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推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