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疑难探究白质消融性脑白质病vanish [复制链接]

1#
头部白癜风用什么药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50516/4624586.html

论坛导读:白质消融性脑白质病(vanishingwhitematter,VWM)是一种临床比较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早关于本病的记载是在年,Eickle发现一例36岁女性患者在5年时间里出现步态不稳和绝经,整个病程呈进行性恶化,但患者在几次轻微的头颅外伤后出现阶梯似的病情加重,该患者去世后进行了尸体解剖,发现患者大脑白质有弥漫性的囊样改变,因而得名。

病例1:21岁女性,20月龄时曾有2次痫性发作史,母亲曾被诊断为卵巢早衰和高催乳素血症。该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而脑部影像学显示T2FLAIR像上脑白质融合高信号影。

脑部MRI扫描,T1WI上可见低信号影(A),轴位T2FLAIR像可见额顶叶(B)、脑室周围(C)及小脑区(D)广泛、对称的融合高信号。脑室周围的低信号强度类似于脑脊液信号,提示囊性变(箭头)。(病例来源:Neurology,,86(24):-.)

病例2:患女,2岁8个月,外伤后左下肢间歇跛行2个月余。间断发热11天,少语,尿失禁半天。查体:精神差,表情淡漠,不能独站,双上肢肌张力高,肌力可,震颤(+);双下肢肌张力稍低,肌力可疑下降。病理征(-)。

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弥漫性、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近,弓形纤维大部受累。内囊后肢、外囊、最外囊、脑干背侧受累。胼胝体内下缘受累。双侧尾状核头轻度肿胀,T2WI呈稍高信号。豆状核及丘脑未见异常。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像双侧额顶叶白质可见对称性低信号,部分区域趋于囊性变,残存少量线状稍高信号。小脑萎缩,小脑白质内见T2WI及FlAIR高信号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半卵圆中心、顶枕叶及胼胝体可见条片状高信号,余病变区呈低信号。(病例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病因病机:白质消融性脑白质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发现的致病基因为EIF2B1,EIF2B2,EIF2B3,EIF2B4,EIF2B5,90%的患者的突变位于这5个基因,其中EIF2B5突变最为常见,占了一半以上。

临床表现:该病根据年龄分5期:先天型,婴儿型(2岁前发病),早期儿童型(2岁到6岁病),少年型(6到18岁)和成人型(18岁以后)。早期儿童型是最常见的类型。临床运动功能倒退是最典型的症状,感冒发烧后的运动倒退更值得警惕。对于儿童型患者,2岁之后的起病方式一般有两种,最典型的就是孩子运动功能的倒退,比如,之前走得很好,慢慢地,走路会经常摔跟头,或是不爱走。渐渐地双侧上肢的肌张力也会变高,四肢会变得僵硬,不灵活,有些还会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的症状。

影像学早期改变为大脑白质弥漫对称的异常信号,始于侧脑室周围白质及其边缘的深层白质,一段时间以后才逐渐累及外周的深层白质和皮层下白质,典型的囊变发生在病程晚期。

最近已被证实的是,VWM疾病谱比最初描述的更宽。已有一些报告称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发病的患者病情较温和,严重恶化的情况都不太突出。许多女性患者表现为原发性闭经或卵巢早衰症状与白质脑病共存,这种情况被称为卵巢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鉴别诊断:脑白质是大脑内部神经纤维聚集的地方,由于这一区域比细胞体聚集的大脑表层颜色浅,故名脑白质。脑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y,WMH)又称脑白质病变(Leukoaraiosis,LA)。该影像学术语最早由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提出。该病常表现为T2WI或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FLAIR)高信号,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而脑白质稀疏是由年龄增长和动脉硬化等导致的细胞之间出现缝隙的病变。重度脑白质稀疏已被发现与脑功能下降和痴呆症存在关联。大脑中央白质出现弥漫对称的异常信号伴囊变是VWM特征性的MRI表现,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预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该病死因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因为感染或是营养不良,或全身功能衰竭。因为病程后期四肢会越来越僵硬,肌肉萎缩,整天卧床很容易感染,而吞咽困难又只能进食流食,造成营养缺乏。如果主动进行四肢功能康复为主的训练的话,这个进程是可以减缓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