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脑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巫山官阳来了铜梁医生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全媒体陈维灯

▲在巫山官阳镇中心卫生院支医的铜梁医护人员周厚援(左)与当地医护人员人员谭天权讨论患者病情。通讯员李慧敏摄

时节已过秋分,平均海拔超过米的巫山官阳镇老鹰村,早晚天寒。

清晨的阳光里,年近七旬的龚明旺杵着拐杖,一步一步挪到了村委会,“说铜梁的医生专家又来了,上次他们到村里建议我去动了腿上的手术,这次又让他们看下。”

老鹰村,地处巫山与巫溪交界处,距巫山县城车程近4个小时,是巫山最为偏远的村子之一。

这样一个地处大山深处的村子,为何会有铜梁的医生专家多次到访呢?

▲到巫山官阳镇中心卫生院支医的铜梁区妇幼保健院主管护师曾祥飞正在为当地群众进行体检。通讯员李慧敏摄

“救死扶伤,医者初心,到哪都一样”

巫山至官阳,数不清拐了几道弯,这让此前从未晕车的曾祥飞“黄胆水都吐完了”。

可即使能够再次选择,在7月5日接到巫山支医的通知时,这名铜梁区妇幼保健院的主管护师依然会做出相同的决定,“救死扶伤,医者初心,到哪都一样。”

铜梁城区至巫山县城,7个多小时旅途,漫长而难熬。幸好,曾祥飞并不孤单,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医院脑病科主治中医师周厚援与其同行。

原来,按照全市“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铜梁对口支援巫山,铜梁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选派9名优秀医护人员赴巫山开展为期一年的支医工作。曾祥飞、吴必刚、周厚援3人的支医地点为巫山最为偏远的官阳镇中心卫生院。

7个多小时的旅程,只是3人巫山之行的开始。

巫山县城至官阳场镇,公里的盘山公路,让3人重新定义了“崇山峻岭”,“晓得很远,没想到有这么远。”

“早上8点出发,雨也下得大,山翻了一座又一座山,车子在山沟沟里转呀转……”当天下午两点过,晕头转向的3人终于站在了官阳镇中心卫生院的院坝里。

“确实有点远,路也不好,你们辛苦了……”看着疲惫不堪、几乎吐得不成人形的3人,官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潘定军心疼且无奈,“来了就好、来了就好,你们来了我们心头就有底了。”

官阳镇中心卫生院承担着全镇多名群众的诊疗和健康保障任务,门诊量一年两万余人次,住院病人近两千人次,却只有4名医生、3名护士。

“人手不足、水平差强人意,压力大。”潘定军介绍,铜梁的3名医护人员,加上此前山东烟台来此支医半年的两名医生,不仅能极大缓解卫生院人手不足的问题,还让当地的医护人员有了近距离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在巫山官阳镇中心卫生院支医的铜梁三名医护人员时常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走村入户为村民送医上门。通讯员李慧敏摄

“患者多、病情多,就只有多学一点、多会一点”

事情,总是突如其来。

3人刚刚在官阳镇安顿下来,第二天深夜,卫生院就接诊了一名出现心衰症状的患者。

“我们院条件有限,以前类似的患者都是送往条件更好的大昌卫生院或者县城。”潘定军介绍,即使一切顺利,到大昌也要两个小时,到县城则要3个半小时,“我们会采取一些救护措施,但路程确实太远了……”

当天夜里,就在救护车整装待发时,吴必刚带着周厚援和曾祥飞赶到了现场。

“检查发现患者面色灰白、喘得厉害、双脚浮肿,情况确实比较紧急。”不过,吴必刚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在铜梁时也多次遇到类似的情形,最后都妥善解决了,“现在送出去路程太远了,怕搞不赢,我们还是先救治,最大程度缓解症状。”

随后,在吴必刚的指导下,医护人员让患者采取半卧位姿势休息并吸氧,同时给患者使用利尿、强心、扩血管的药物……

一个多小时后,患者症状出现明显缓解,并在几天之后顺利出院。

这件事情,让卫生院医护人员佩服不已,“铜梁医生确实厉害,在专业性和系统性上都比我们强太多。”

于是,在征得吴必刚等人同意后,卫生院选定了3名医护人员与吴必刚、周厚援、曾祥飞“结对子”,一对一帮扶。

“坐诊、查房、出诊……我们都跟着学,老师们也都是毫无保留,让我们受益匪浅。”与周厚援“结对子”的谭天权从医多年,也曾多次外出培训、求学,“出去培训也有收获,医院里学习更有针对性,比如我们这里多发的心衰、癫痫、慢阻肺等疾病的诊疗,都非常实用。”

铜梁医护人员的专业让当地医护人员佩服,谭天权等人的“全能”则更让周厚援等惊叹。

“基层医护人员真的厉害,什么都能做!”周厚援记得,又一次,卫生院接诊了一位因摔倒导致肱骨脱位的患者。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拍片,然后由骨科专业医生治疗。”让周厚援没想到的时,当地医生陶继炳直接用中医手法就为其进行了复位。

“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开救护车接急诊、照胸片,什么都要会一点。”对于“全能”,潘定军颇有些无奈,“就那么几个人,面对的患者多、病情多样,就只有多学一点、多会一点。”

▲在巫山官阳镇老鹰村,前来支医的铜梁医护人员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送医进村,为当地村民进行诊疗。通讯员李慧敏摄

“县城多远轻易不得去,现在专家经常到村里,多方便”

“突发情况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日常的医疗救护。”支医两个多月,吴必刚3人已走完了官阳镇所有的14个村(社区),“很多村子交通不便,老年人出来一趟不容易,我们就送医进村。”

正是在第一次送医到老鹰村时,曾祥飞检查发现龚明旺患有严重的双下肢静脉曲张,并建议他到巫山县城进行手术治疗。

因此,听说铜梁医生再次来到村里,龚明旺特意赶来复诊,“县城多远,轻易不得去,现在专家经常到村里,多方便。”

“虽然都通了水泥路,不过出村还是不容易,许多老年人的病都是拖出来的。”曾祥飞介绍,受耕作及地形条件影响,当地人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极为常见,另外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也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多送医进村,多到村民家里去体检、诊疗。”

不过,送医进村到户并不容易.

官阳镇最高海拔多米,最低海拔仅有米,落差超过米。除了部分居中安置点外,许多村民散居在大山深处,车辆无法到达,只能靠步行。

“有一次到老鹰村一户村民家里,看着就在不远处的沟里,可走下去就用了一个多小时。”诊疗结束,曾祥飞等人又用了近两个小时才爬上村道,“当地人说‘看到屋走到哭’真的一点都没错。”

除了日常诊疗,乡镇卫生院还要负责辖区内的公共卫生工作。

“比如说新冠疫苗接种,我们不仅要进村在村委办公地点集中接诊,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更要上门接种。”曾祥飞记得,有一次到三合村村委会为村民接种疫苗,计划接种的15名村民只来了两人,“其余的都需要我们到村民家里接种,很多都是悬崖上的‘毛毛路’,走起脚杆打闪闪。”

虽然条件艰苦,吴必刚、周厚援、曾祥飞却已乐在其中,“下了班在街上逛一逛,好多人都认得到我们,还想请我们到屋里吃夜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